[理事之窗]李小可:我与西藏的情愫,是一种缘分

作者:发布时间:2013-06-17, 14:48 来源:西藏文化网综合

  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,他曾多次到西部藏地,历经青海的黄河源头、长江源头、柴达木、西藏的阿里、珠峰、那曲、甘南的玛曲、碌曲、夏河……藏地大自然的纯净博大,苍茫;西藏百姓的真切挚热,刚悍和淳朴,给他以震撼。在当今缤纷物化的时代里,那种本源状态给人带来了生命的感悟和灵魂的洗刷。那是一个能使人魂断的神秘境地。你企图走得更近,可它永远在远方,这远方包含着变化、失去与永恒……这也像人生,总是在企图超越与无法超越的过程中。

李小可老师在画室接受记者采访
李小可在画室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:李雪

    1988年,李小可44岁。这年夏天,摄影家郑云峰请李小可的父亲、现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大师赴青海题写碑文。因为是同乡,李可染大师很爽快地答应了,李小可也随同前往,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蔵地行。

  之后,他便与藏地结下不解之缘,一直到今天。为了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,李小可31次深入藏地采风,从黄河、长江源头到阿里、那曲等地,藏地几乎已经满布了他的足迹。

  说起西藏,年近古稀的李小可总会沉思良久,再娓娓道来数十次藏地之旅中众多震颤心灵的故事。在所有这些讲述中,他经常把“坚持”和“敬畏”挂在嘴边,“这些是现代物质社会最为匮乏的”。

  “藏族文化,不是具体的什么符号或者某一位活佛所能代表的。反而是最不起眼的小事儿,重复发生的小事儿,能给人以最强烈的触动。”李小可说。

  从1988年第一次到藏地采风看到磕长头的信众开始,到今天成为汉族画家中为数不多的以西藏为主题的大家,李小可几乎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西藏和四省藏区的每一寸土地。在他看来,信仰对于很多藏族人来说,已经更像是一种文化习俗的传承。这种将信仰的传承放到普通的现实生活中,就能让人产生一种敬畏。

  2011年初,藏历正月十五是拉卜楞寺晒佛节。李小可到甘南拉卜楞寺采风。他看到人们早上6、7点钟起来去朝拜,晚上4、5点钟才结束返回。当信众散去时,看到一位60、70上下的腿脚并不方便的僧人靠着墙根,蹒跚着走回僧舍,经过一个佛殿墙壁时,僧人停下来用头顶礼墙壁。

  这可能在许多藏族人眼里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,然而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一个可以偷懒不做的小事,令同样是古稀之年的李小可产生难以名状的感动和敬畏。

  在这里,年老的僧人一般十岁左右就入寺当了和尚。暮鼓晨钟,学经礼佛,年复一年,50、60年之后仍在坚持。这种对微不足道的细节的“坚持”,在僧人满脸皱纹的微笑中,能发出摄人心魂的光芒。

  “这看似非常简单的礼节,他一天、两天不去做,可能在我们普通人眼里没什么大不了,但是他却坚持下去了。想想我们自己,活了几十年有哪些曾经信仰现在也没放下的东西依然坚持着呢?”

  李小可忍不住痛惜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所带来的一种“快餐文化”和“务实精神”,因为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似乎已经抛弃了最原始最朴实无华的东西。而对普通而简单事物的坚持的精神反而是当下人们“精神危机”的隐藏诱因。比如给离家在外的孩子可能渐渐习惯告知父母以“工作很忙”、“工作压力大”、“赶时间”,于是不再常回家看看,不再关心长辈。虽然心意不减,却让本该习以为常的天伦之乐变得稀奇宝贵。久而久之,本来自然而然、理所当然的事情,因为越来越少见,被标榜起来。而真正令人心痛的是本初文化的远去。

  然而,这种对待普通事的坚持的精神,人们可以在西藏感受到。

  这种坚持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的物质追求,而是单纯地礼佛。正因为西藏存在这样心无杂念、周而复始地重复同样的动作、仪式,才让人产生由衷的敬畏和说不出的感动。

  比如去大昭寺朝佛的信众,每天都成群结队,络绎不绝。每当僧人吹响号角时,为寺院油灯添酥油的老阿妈总会凝视着那号角,眼神单纯却深邃笃定。在当下的现代社会,是否还能看到这样的眼神?——对很普通的一件事流露出的无私的在乎和执着的眼神。这种眼神不因打动了白发苍苍的汉地画家李小可,更是他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进行创作的长明灯。

  “我与西藏的情愫,是一种缘分。对西藏,我首先是个学习者。同时,她也让我更有一种责任感,想去把这些现代社会渐渐远离的精神通过艺术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。”

  李小可曾说,藏地,给予他的,是超越物质的、心灵的净化。谈到自己自1988年以来的第三十一次进藏采风,他感慨颇多地说:“这次进藏22天遇到很多困难,行程十分艰苦,但回头看时却只想起自然的震撼、大美和真挚热烈的友情历历在目,而困苦则变的模糊被包裹在快乐的回忆中。在海拔5560米的卡诺拉冰川,天地之纯净,自然之壮美,山川辽阔没有人类破坏一切如此和谐,让已近七十的我身心健康愉悦。每次远行都带给我不同却深刻的人生和艺术感悟,或者说,是心灵上的净化。”

  湛蓝的天空纯净的使人感到仿佛有清澈的溪流在心头涌动,即使肆无忌惮地在阳光在空气中横冲直撞亦是无忌。这种纯净也深深地印刻在人们心中。虽然生存环境不断挑战着人类生理的极限--苦寒、缺氧、闭塞,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心怀满满的感恩,这不仅是源于对佛陀虔诚的信仰,亦源于对自然的膜拜。人们感谢自然的赠与,高原的山水草木滋养了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;铭记曾经给予自己帮助和为这片土地作出贡献的每一个人。

      在海拔5560米的卡诺拉冰川
李小可在海拔5560米的卡诺拉冰川

 

 人物介绍:

    李小可,1944年生,江苏省徐州人,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。1973年,开始随父李可染学习山水。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。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,并参加日本画家加山又造先生举办的短期研修班。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,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,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,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,黄山书画院院长,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,中国画协会理事,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。 

(责编:小靓)

友情链接